央行用金融工程制造的“稳定”,本质是用时间换空间的债务转移
Video Summary & Chapters
No chapters for this video generated yet.
Video Transcript
那这一轮的黄金上涨
本质上是市场拒绝接受以债务为抵押品发行的金融货币
从而寻找的其他一般等价物
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债务置换游戏有两层手法
第一层手法
商业银行用储户的活期存款成本0.3%
买入五年期国债利率2%
瞬间赚取1.7%的利差
这相当于用老百姓的活期存款套利
按两万亿国债去计算的话
每年躺赚340亿
第二种说法
当银行需要现金时
把国债质押央行换取那个MLF资金
这里出现一个很诡异的现象
就是银行持有国家利息是1.8%
质押融资成本是2.5%
表面看每年是要倒贴0.7%的
就是银行每操作1万亿
就产生至少70亿的利差损失
但银行算的是另一本账
用央行的钱替换更高成本的同业存款
所谓同业存款你可以理解为
你去存100万是公开利息
但是你去存10个亿
那就是协议存款利率了
这个是不公开的
银行实际节省的隐性成本远超我们看到的账面亏损
那这还不是重点哦
重点是国债风险权重是零
大幅提升银行资本充足率
这意味着银行的股东们啊
你们都知道他们谁对不对
不用自己掏腰包往银行补充资本金了
比如某股份银行通过国债操作
硬生生把资本充足率从10.2%拉到了12.5%
那商业银行用真金白银购买国债的行为
本质是用流动性资产置换非流动性负债
当这些国债被重新质押给央行换取MLF资金时
实际上完成了债务形态的一种转换
商业银行在资产端同时存在国债所有权和现金使用权
央行的负债端则并行着国债债权和货币发行权
这种双重记账的魔法
让一块钱技术货币同时承担存款准备金和信贷杠杆的双重支撑
那央行若想保证利率不到挂
就必须维持MLF利率高于国债收益率
这种制动性安排必然导致金融空转的规模
是止住性膨胀
质押国债获得的MLF资金
既是技术货币又是信用货币